形态描述
翅展 雄42--47mm,雌90--98 mm。
形态 雄蛾前翅黄白色,除横线两侧和翅脉以外密布浅黑灰色或棕褐色鳞片,斑纹棕褐色;基线较直,微外斜,内侧中央有一黑点;内线微外弯;中室中央有一黑褐色圆斑,斑周围黄白色;横脉纹肾形;外线、亚端线和端线较宽,锯齿形;缘毛黑白相间。后翅橙黄色或粉橙黄色具褐色斑纹;横脉纹黑褐色;亚端线由一列半圆形黑褐色斑组成;外缘有黑色小点;缘毛黄色。雌蛾触角黑褐色;下唇须珊瑚红色,第二节外侧和第三节端部白色;头部黄白色,前面浅棕色;复眼周围和触角基部浅珊瑚红色;头部与胸部问有一浅珊瑚红色线;胸部有浅珊瑚红色和黑棕色斑;腹部浅珊瑚红色;产卵管棕褐色;足黄白色有浅珊瑚红色和黑褐色斑。前翅粉白色,斑纹棕色;基部有两个珊瑚红色斑和两个棕色斑;基线浅棕色,在中室折角;内线仅在中室前现一浅棕色斑;横脉纹浅棕色,新月形;翅前缘中央有一浅棕色斑;外线浅棕色,在前缘较宽,其余部分不清晰;亚端线浅棕色,由一列间断的角形斑组成;端线由一列浅棕色圆形斑或长圆形斑组成;翅前缘和外缘浅珊瑚红色。后翅浅珊瑚红色具浅棕色斑纹,翅基部浅黄色;横脉纹与亚端线浅棕色;外缘珊瑚红色。
雄性外生殖器 背兜背面中央窄,两侧宽,呈三角形;抱器瓣基半部宽阔,端半部两叉状,顶端尖锐,背侧突背缘中部有一齿状突;囊形突不发达;阳茎圆筒形。
卵直径约1.1 mm。初产时呈黄白色,孵化前变灰黑色。卵块外被雌蛾腹部末端淡黄色绒毛。
老熟幼虫体长42--70 mm;头部宽6.5 mm。头部灰褐色具大量黑褐色小点。体灰黑色或黑褐色带灰白色;体腹面及足红褐色。前胸X毛瘤发达,上生黑褐色长毛束,向前伸;其余每节各毛瘤上生黑褐色短毛丛。腹足趾钩单序中带。
蛹体长22--40 mm。初产时呈黄白色,孵化前呈红褐色或黑灰色。卵块外被黄白色或黑褐色绒毛。臀棘钩状发达。
观察标本 2♂♂,湖南通迈、1981.Ⅹ.5、陆友军采;2♂♂,广西武鸣六万林场、1200m、1981.Ⅸ.29~Ⅹ.20、马进德、常玉芳采;6♂♂3♀♀,广西苗儿山、1200m、1988.Ⅶ.14、王子清、方承莱采;2♂♂,广西上思红旗林场、900m、1999.Ⅴ.28、张彦周采;1♀,四川峨眉山、800~1000m、1957.Ⅶ.18、朱复兴采;1♂,云南西双版纳勐遮、1200m、1958.Ⅳ.2、蒲富基采。
形态 雄蛾前翅黄白色,除横线两侧和翅脉以外密布浅黑灰色或棕褐色鳞片,斑纹棕褐色;基线较直,微外斜,内侧中央有一黑点;内线微外弯;中室中央有一黑褐色圆斑,斑周围黄白色;横脉纹肾形;外线、亚端线和端线较宽,锯齿形;缘毛黑白相间。后翅橙黄色或粉橙黄色具褐色斑纹;横脉纹黑褐色;亚端线由一列半圆形黑褐色斑组成;外缘有黑色小点;缘毛黄色。雌蛾触角黑褐色;下唇须珊瑚红色,第二节外侧和第三节端部白色;头部黄白色,前面浅棕色;复眼周围和触角基部浅珊瑚红色;头部与胸部问有一浅珊瑚红色线;胸部有浅珊瑚红色和黑棕色斑;腹部浅珊瑚红色;产卵管棕褐色;足黄白色有浅珊瑚红色和黑褐色斑。前翅粉白色,斑纹棕色;基部有两个珊瑚红色斑和两个棕色斑;基线浅棕色,在中室折角;内线仅在中室前现一浅棕色斑;横脉纹浅棕色,新月形;翅前缘中央有一浅棕色斑;外线浅棕色,在前缘较宽,其余部分不清晰;亚端线浅棕色,由一列间断的角形斑组成;端线由一列浅棕色圆形斑或长圆形斑组成;翅前缘和外缘浅珊瑚红色。后翅浅珊瑚红色具浅棕色斑纹,翅基部浅黄色;横脉纹与亚端线浅棕色;外缘珊瑚红色。
雄性外生殖器 背兜背面中央窄,两侧宽,呈三角形;抱器瓣基半部宽阔,端半部两叉状,顶端尖锐,背侧突背缘中部有一齿状突;囊形突不发达;阳茎圆筒形。
卵直径约1.1 mm。初产时呈黄白色,孵化前变灰黑色。卵块外被雌蛾腹部末端淡黄色绒毛。
老熟幼虫体长42--70 mm;头部宽6.5 mm。头部灰褐色具大量黑褐色小点。体灰黑色或黑褐色带灰白色;体腹面及足红褐色。前胸X毛瘤发达,上生黑褐色长毛束,向前伸;其余每节各毛瘤上生黑褐色短毛丛。腹足趾钩单序中带。
蛹体长22--40 mm。初产时呈黄白色,孵化前呈红褐色或黑灰色。卵块外被黄白色或黑褐色绒毛。臀棘钩状发达。
观察标本 2♂♂,湖南通迈、1981.Ⅹ.5、陆友军采;2♂♂,广西武鸣六万林场、1200m、1981.Ⅸ.29~Ⅹ.20、马进德、常玉芳采;6♂♂3♀♀,广西苗儿山、1200m、1988.Ⅶ.14、王子清、方承莱采;2♂♂,广西上思红旗林场、900m、1999.Ⅴ.28、张彦周采;1♀,四川峨眉山、800~1000m、1957.Ⅶ.18、朱复兴采;1♂,云南西双版纳勐遮、1200m、1958.Ⅳ.2、蒲富基采。
生物学
生活习性 在福建一年发生三代。以卵越冬。第一代发生期:10月上旬成虫产卵,越冬,至第二年3月下旬卵开始孵化,幼虫期从3月下旬至6月中旬;蛹期从5月下旬至6月下旬,成虫期从6月上旬至6月下旬。第二代发生期:卵期从6月上旬至7月上旬;幼虫期从6月下旬至8月中旬;蛹期从7月下旬至8月下旬,成虫期从8月上旬至8月下旬。第三代发生期:卵期从8月上旬至9月上旬,幼虫期从8月中旬至10月中旬,蛹期从9月下旬至10月下旬,成虫期从10月上旬至ll月上旬。成虫多在黄昏和夜间活动,白天静伏在阴暗处。成虫羽化后,在蛹壳周围静伏1~2小时后交尾产卵,雌蛾飞翔力差,对产卵寄主及其部位有较严格的选择性,主要产卵在受害植株主干避风面的基部、叶片或枝干上(即使在非寄主植物上化蛹,但羽化出的雌蛾也不在其上产卵)。雌蛾产卵期3--7天,卵产在树皮上,少数产在叶片上,卵块外被雌蛾腹部末端体毛。每雌一般产一个卵块,有时能2--3个块卵,产卵量为400--1000粒。成虫寿命5~10天。初孵幼虫常群集卵块周围,不食下动。一至二龄幼虫常群聚,取食叶肉,使叶片呈为透明的斑状。三龄幼虫开始分散危害,可取食全叶,在炎热夏季中午气温高时,幼虫有下树习性,爬至树干下部或地面蔽阴处,待夜间幼虫开始活动,沿树干爬至树冠取食。老熟幼虫常群集于寄主植物主干基部、在树干或枝叶间吐少量丝结薄茧化蛹。蛹期9~12天。珊毒蛾幼虫通常雄虫多为六龄,雌虫多为七龄。各世代因所处温度不同,幼虫历期也有差别,如第一代幼虫历期为约57天,而第二代正值夏季、气温高,幼虫历期为约36天。
珊毒蛾近年来在我国亚热带一些地区猖獗危害。1987年在湖北东部产栗区猖獗危害板栗园,致使栗园栗树叶片被吃光,颗粒无收,损失近百万元;在福建福州橄榄树上也猖獗危害;在海南省榄仁树上大发生,发生面积在不断扩大,应引起植保工作者重视,做好预测预报。
寄主植物 栗、橄榄、榄仁树、梨。
防治
(1)人工除卵或采卵。雌蛾卵块产于树皮裂缝中或叶片上,易被发现极易清除。
(2)用40%乐果乳油或40%二嗪乳油混合的稀释液(1:1:10)涂卵,杀卵率可达88%。
(3)初龄幼虫有群集习性,利用此习性可集中捕杀幼虫。
(4)保护天敌,如蚕饰腹寄蝇的寄生率高。
珊毒蛾近年来在我国亚热带一些地区猖獗危害。1987年在湖北东部产栗区猖獗危害板栗园,致使栗园栗树叶片被吃光,颗粒无收,损失近百万元;在福建福州橄榄树上也猖獗危害;在海南省榄仁树上大发生,发生面积在不断扩大,应引起植保工作者重视,做好预测预报。
寄主植物 栗、橄榄、榄仁树、梨。
防治
(1)人工除卵或采卵。雌蛾卵块产于树皮裂缝中或叶片上,易被发现极易清除。
(2)用40%乐果乳油或40%二嗪乳油混合的稀释液(1:1:10)涂卵,杀卵率可达88%。
(3)初龄幼虫有群集习性,利用此习性可集中捕杀幼虫。
(4)保护天敌,如蚕饰腹寄蝇的寄生率高。
国内分布
福建(武夷山)、江西(九连山)、湖北(神农架)、湖南(张家界)、广东(连平)、广西(武鸣、苗儿山、上思)、海南(尖峰岭)、四川(峨眉山)、云南(西双版纳)